正在上海舉行的世博會是全世界目光的焦點。低碳,是本次世博會的最大特色,或許我們能通過上海世博會,窺見一些西方發(fā)達國家在低碳建筑方面的先進理念。
零碳館呈現完美低碳建筑
在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qū)的北側,一座占地2500平方米的展館沒有奇思妙想的外部造型,在各國的特色場館中顯得十分低調,它的外墻主要為黑白兩色,兩棟建筑最吸引人的部分是屋頂22個色彩鮮艷的三角形風帽和屋頂充滿綠意的空中花園。
這座場館的名字叫“零碳”,這里所有的設計和建造主題只有一個——零二氧化碳排放,建造者希望以此向人們展示一個零碳的未來。
場館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屋頂的風帽,據介紹,它是風動儲能保溫除濕雙向通風帽的簡稱,分為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自然通風是通過外界的自主風力尋向裝置確定建筑周邊風力的主要方向,并且將室外風動力轉化為室內建筑通風的動力,從而免去了傳統(tǒng)空調通風系統(tǒng)的能耗。機械通風在外界風力不足時啟動,通過來自光電板收集的能量進行通風。這種通風方式使得能耗降低為常規(guī)系統(tǒng)的1/5,大大降低了通風的成本。
而更令人稱奇的是,在零碳館的地下埋著一根細小狹長的管道,一直通向800米遠的黃浦江。在世博會期間,源源不斷的黃浦江水將通過館內的水源熱泵裝置,為游客送來徐徐涼風。
零碳館采用的建筑材料是水泥,但這并非傳統(tǒng)水泥,而是混合型水泥,其中含有50%的建筑廢料。這種材質的水泥是對原本會污染空氣的煤灰、煤矸石、礦渣進行“二次利用”,它的保溫性也很好,能減少室外熱滲透,吸收室內多余熱量,穩(wěn)定室內氣溫波動,使建筑主體冬暖夏涼。
“綠色餐飲”是這里的另一大看點。在零碳館最北面,一套生物質鍋爐被安置在一間單獨的房間里。當游客用餐完畢,生物質鍋爐可以把剩飯剩菜即時降解,轉化成電能和熱能。
5月5日,坐落于世博園最佳城市實踐區(qū)的零碳館正式開館,該展館集中體現了世博會的“低碳”主題,成為了本屆世博的一大看點。作為世博會零碳館的運營合作伙伴,朗詩地產在零碳館的展示空間也同期對廣大世博參觀者開放,以別具一格的低碳主題展示詮釋了人類與碳的種種關系。
在零碳館開館儀式上,零碳館館長陳碩向大家全面介紹了零碳館的展示理念、以及循環(huán)能源系統(tǒng)的奧秘所在,吸引了許多參觀者駐足。朗詩地產世博專項負責人郭詠海則親自帶著參觀者仔細觀摩了零碳館,并對館內的每個小細節(jié)一一做了詳盡的介紹。
低碳建筑的集體展現
另外,萬科這次也在世博會上展出了自己在節(jié)能、減排上的貢獻。展館以天然麥秸板為建筑材料,由7個相互獨立的形似金燦燦麥垛的筒狀建筑組成,外圍有超過1000平方米的開放水域環(huán)繞。館內以白蟻、水、沙塵暴、垃圾和金絲猴五個故事來講述人、自然和城市相互尊重的關系。
上海世博園內的倫敦館是“實現零排放的房子”:利用太陽能發(fā)電、收集雨水使用、剩飯剩菜用作沼氣能源……這些都是在同一棟房子里實現的。
而其它各國也重金在低碳建筑上做文章,例如,西班牙館基本采用藤條材料既環(huán)保又傳統(tǒng);意大利館的“透明水泥”,在混凝土中加入玻璃質地的成分,最后呈現出不同透明度的漸變;瑞士館,大豆纖維制成的紅色幕帷,能發(fā)電,能天然降解;日本館,外墻采用太陽能發(fā)電裝置的超輕膜結構,號稱“會呼吸的墻”;世界氣象館,據去過現場的人描述,墻體外層就像人體的皮膚,聽說有防風、防雨和透氣的功效。
為了推廣節(jié)能減排,本次世博會的參觀者還多了項任務,就是盡可能多參與到“購買碳排放”的隊伍中,參觀者可以登錄網站,通過系統(tǒng)計算出參觀世博會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并在線購買. |